经典原文引述
-
《佛遗教经》:“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闇遇明,贫人得宝。当知此则是汝大师,若我住世,无异此也。”
-
《楞严经·卷六》:“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: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
-
《大正藏·第十八册》受五戒八戒文:“佛子谛听:言优婆塞戒者,所谓一不杀、二不盗、三不邪行、四不妄语、五不饮酒食肉。始于今时尽未来际,于其中间不得犯。”
高僧大德开示
-
印光法师:“必须知道,律是教、禅、密、净的基础。如果不严持禁戒,则教、禅、密、净的真实利益是得不到的。比如建筑万丈高楼,假如地基不稳固,则楼还没盖成就倒塌了。”
-
虚云禅师:“佛法之要,在于三无漏学。三学之中,以戒为本。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。若能持戒清净,则定慧自然圆成。佛所制戒,大致可分为三类:一、在家戒,即五戒、八戒;二、出家戒,即沙弥、沙弥尼十戒,比丘、比丘尼具足戒;三、道俗通行戒,即菩萨三聚净戒。”
-
弘一法师:“学戒律者,重在律己,不在律人。有些人学了戒律却拿来责人,这就错了。”
小站长分享
戒律是实修佛法的开始,也是佛法的根本。佛法修得越高,对戒律的要求便越严格。若无戒律,其他修法如念佛、禅修、密法等皆难深入,因心不清净,便难生定慧;但因修其他法门得到了真实利益,严持戒律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困难。简要列举经书中所说:
(一)《楞严经》四种清净明诲
- 断淫
狭义指断除男女之欲;广义则指断除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贪著与爱见。
若诸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淫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 ,如不断淫,必落魔道: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。彼等诸魔,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成无上道。 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,多此魔民炽盛世间,广行贪淫,为善知识;令诸众生落爱见坑,失菩提路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先断心淫,是名如来、先佛世尊,第一决定清净明诲。
- 断杀
要求慈悲护生,进而素食。
又诸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杀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杀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杀,必落神道:上品之人,为大力鬼 ,中品则为飞行夜叉、诸鬼帅等,下品当为地行罗刹。彼诸鬼神,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,成无上道。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,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。阿难!我令比丘食五净肉,此肉皆我神力化生,本无命根。汝婆罗门地多蒸湿,加以沙石,草菜不生。我以大悲神力所加,因大慈悲,假名为肉,汝得其味。奈何如来灭度之后,食众生肉,名为释子 ?汝等当知:是食肉人,纵得心开,似三摩地;皆大罗刹,报终必沉生死苦海,非佛弟子。如是之人,相杀相吞,相食未已,云何是人得出三界?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次断杀生。是名如来 、先佛世尊,第二决定清净明诲。
- 断偷
不仅不偷盗,也不贪图不义之财或小便宜。
又复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偷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偷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偷,必落邪道:上品精灵,中品妖魅,下品邪人,诸魅所著。彼等群邪,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成无上道。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,多此妖邪炽盛世间,潜匿奸欺,称善知识。各自谓己得上人法,炫惑无识,恐令失心;所过之处,其家耗散。我教比丘,循方乞食,令其舍贪,成菩提道。诸比丘等,不自熟食,寄于残生,旅泊三界,示一往还,去已无返。云何贼人,假我衣服 ,裨贩如来,造种种业,皆言佛法?却非出家具戒比丘,为小乘道。由是疑误无量众生,堕无间狱。
- 断妄
不仅指不说谎,更强调不欺众惑众,不妄称圣果。
如是世界六道众生,虽则身心无杀盗淫,三行已圆,若大妄语,即三摩地不得清净,成爱见魔,失如来种。所谓:未得谓得,未证言证。或求世间尊胜第一,谓前人言:我今已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道、辟支佛乘、十地、地前诸位菩萨。求彼礼忏,贪其供养。是一颠迦,消灭佛种 ,如人以刀断多罗木。佛记是人,永殒善根,无复知见,沉三苦海,不成三昧。 我灭度后,敕诸菩萨及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。或作沙门、白衣居士、人王、宰官、童男、童女,如是乃至 淫女、寡妇,奸偷屠贩。与其同事,称赞佛乘,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终不自言:我真菩萨、真阿罗汉,泄佛密因,轻言 末学。唯除命终,阴有遗付,云何是人惑乱众生,成大妄语?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后复断除诸大妄语,是名如来 、先佛世尊,第四决定清净明诲。
(二)居士五戒八戒(据《大正藏》第十八册)
五戒: 所谓一不杀、二不盗、三不邪行、四不妄语、五不饮酒食肉。始于今时,尽未来际,于其中间,不得犯。 八戒:诸佛子等谛听。言八戒者。所谓一不杀。二不盗。三不染欲。四不妄语。五不饮酒食肉。六不香油涂身及鬘花庄饰。七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。八不上高大床及过中食。
(三)菩萨戒本:《梵网经》
《梵网经·下卷》(又称《菩萨波罗提木叉经》)为大乘菩萨戒本之一,包括十重禁戒与四十八轻戒。十重戒又称“十波罗夷”,涵盖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酤酒、自赞毁他、悭惜加毁、心不受悔、谤三宝等戒,是大乘修行者的行为准绳。
(四)具足戒(出家戒)
“具足戒”即比丘、比丘尼受持的完整戒律体系,也即波罗提木叉。是出家人成为僧团成员的基础誓愿:
-
南传佛教:比丘227戒,比丘尼311戒;
-
北传佛教:比丘250戒,比丘尼348戒(《四分律》)。
很多现代人都有这样的疑问:“戒律这么严格,我真的做得到吗?” 其实,说实话,大多数人一开始都很难一下子做到完全守戒,我也是。我们生活在末法时代,诱惑太多,压力太大,要一下子把五戒全部守好,真的不容易。有的人参加了五戒法会,受了戒,却做不到守持。这样不但没有功德,反而因为违戒而背上罪业。所以我觉得,如果自己的基础还不够,不一定急着去受戒,重要的是先老老实实面对自己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脚踏实地地去修行。学佛切记不要急于求成,也不要追求什么功德。佛在《杂阿含经·八四五经》中开示:“世尊告诸比丘:若比丘,于五恐怖怨对休息,三事决定,不生疑惑,如实知见贤圣正道,彼圣弟子能自记说:“地狱、畜生、饿鬼恶趣已尽,得须陀洹,不堕恶趣法,决定正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边。” 意思是,若能守持五戒清净,即得须陀洹果,七次往返天上人间,最终得证阿罗汉果。由此可知,五戒不仅是佛法入门,也是圣果门槛。末法时期比如“不饮酒、不食肉”这一点,便难做到,至于《楞严经》所说“四种清净明诲”中首要的“断淫”,对多数现代人,尤其青年人而言,更是难以立断。所以,我个人的理解是:
- 现代人并不是一下能够做到100%的,持戒也非一次达成的任务,可能是一条“渐修”之路;
- 所谓实修,不在于形式仪轨,而在于能否在平凡生活中落实戒的精神。
更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,循序渐进地落实修行。若是不得已犯了戒,要及时提起正念,知错能改。并以忏悔心精进修行,减少犯戒、最终止息。
小站长分享一下自己的持戒心得:
-
一定要诚实面对自己:不要明明没守好戒,却还要说“我受戒了我清净”,这样是自欺欺人。宁愿没受戒但心里尊重戒律,也不要受了戒却随意违犯;
-
生活中落实最重要:少欲知足,重在落实而非空谈;修行不是嘴上说说,每天少一点贪念、少一点脾气、少说点假话、多一点慈悲,才是真功夫;
-
违犯之时,立即忏悔补过:心存惭愧,求佛加持;
-
要配合其他法门一起修,像念佛、诵经、打坐、观想,都是帮助我们持戒的好方法。如《普门品》中记载念观音菩萨圣号功德:“若有众生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;若多嗔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嗔;若多愚痴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痴。”在不断精进与学佛的过程中,学会用多种方法配合戒律,消除魔障,最终进入三学无漏的解脱大道中;
-
随着修学深入慢慢会清楚因果,知道做坏事一定有相应果报,自然就不敢随便犯错;感触越深对佛法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,愿意去听佛祖的话去守戒;
-
不管修到哪一步,都要提醒自己别骄傲,业力甚大,一念不正就可能退转,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谦卑、警觉。